近日,由学校报送的《“OBE+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生德育与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基于青岛工学院“1145”育人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被权威刊物《青岛教育蓝皮书》正式刊发,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一模式不仅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样板,更彰显了青岛工学院在教育评价改革领域中的时代担当和创新引领。
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政治高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积极践行者,青岛工学院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五育并举”“OBE产出导向”等现代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学校“1145”育人模式紧扣时代命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实保障,充分展现了高校服务党和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责任与担当。
服务地方发展,丰富区域教育内涵。作为青岛区域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岛工学院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为地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主线,全面推进学生德育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以“1145”为核心、“1+3+9”学生管理模式为支撑的育人新格局,涵盖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学风建设、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多个维度,有效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通过校地协同、产教融合、家校联动等多元合作,推动地方高校与社会各界协同育人,为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改革落地见效,打造评价典范。在具体实践中,青岛工学院“1145”育人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目标引领—过程培养—动态评价—反馈优化”闭环管理,创新性地实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与综合素质的科学量化评价。学校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格化管理,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青岛工学院辨识度的育人品牌项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显著提升,学生管理与服务模式日益精细、智能。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精准高效,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领域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责任感持续增强。多项实践案例、理论成果在省市级比赛和课题中获奖,充分展示了“1145”模式的理论创新力与实践示范力。
改革赋能育新人,持续引领新高地。青岛工学院通过“OBE+课程思政”理念和“1145”育人模式的系统推进,探索出一条立足中国实际、面向未来的大学生德育与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新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构建起“四项育人”工作机制:思政引领、网格管理、心理健康、实践育人,多措并举,成效显著。青岛工学院的经验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范例,也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青岛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青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据悉,《青岛教育蓝皮书》是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编纂的重要学术书籍,也是山东省首部教育蓝皮书。它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助力教育强市建设为目标,以服务教育决策、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引导教育舆论为定位,探寻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客观分析研究青岛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状况,总结青岛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经验、成就,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教育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指导。
(通讯员:发展规划处 梁晓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