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与爱无疆公益慈善服务中心(简称“爱无疆”)开展了校地共建研讨交流会,双方围绕社会工作资源共享、实践基地深化合作及社区服务难题破解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通过校地协同发力,提升基层社会工作专业水平,助力社区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晓燕、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宋文芳、专业负责人金英爱、胶北街道组织委员徐光明和社工办主任高鑫、“爱无疆”会长孙松等人参加会议。
解析发展中心:夯实合作认知基础
会议伊始,宋主任率先为“爱无疆”相关工作人员系统讲解了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服务定位与核心职能,重点阐述了中心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实务培训、社区问题介入等领域的优势,让其对学院的专业实力与服务能力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知,为双方持续开展精准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宋主任详细介绍了学院已签订实践基地的运营现状、合作模式及成效。学院通过“理论+实务”的培养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也为合作单位输送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对此,孙会长表示,未来将充分开放自身在社区服务网络、志愿者团队、基层资源对接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与社会工作专业在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落地等方面开展更深度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聚焦治理难题:以课题研究锚定专业支持方向
作为本次交流会的核心议题,双方围绕在胶北街道服务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展开深度研讨,明确将“基于课题研究提供专业指导”作为破解问题的核心路径。徐委员结合一线服务经验,提出了胶北街道当前面临的难题,例如外来人员融入、拆迁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过程中的适应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徐委员表示希望能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为其设计科学、可落地的服务方案,同时通过课题指导提升团队的专业服务能力。
针对“爱无疆”提出的问题及合作需求,金教授等与会人员展开热烈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刘院长表示,胶北街道面临的外来人员融入、社区转型适应等问题,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典型问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介入。学院将组建核心的课题研究团队,以胶北街道外来人员融入、社区转型适应等为研究主题,形成问题分析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同时,将依托实践基地,推动专业服务项目落地,通过开展社区邻里互助活动、社区治理能力提升课程等形式,促进社区治理。此外,刘院长强调,双方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对接需求、解决问题,推动校地共建成果切实转化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实际成效。
(通讯员: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