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书法美育教学实践,2025年10月22日下午两点,通识教育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在M108教室成功开展《楷书临摹与创作》示范交流课。本次课程由公共艺术教研室陈洁老师主讲,以“乐游于艺,与书为乐”为核心理念,深入探索楷书艺术的魅力与文化内涵。
课程伊始,陈洁老师围绕“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展开讲解,明确书法美育课的开设意义。她指出,中华文明以汉字为载体,书法是汉字最美的展现,更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必修课”。“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陈洁老师强调,传承中国文脉是当代人的责任,书法课不仅是技能教学,更是文化传承与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旨在让学生在笔墨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随后,陈洁老师详细介绍了课堂要求与考核标准,为课程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她以“乐游于艺,与书为乐”为课堂核心准则,鼓励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书法学习;在课堂规则上,细致的评分标准既保障了教学质量,也为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且所有作业将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完成,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课程介绍环节,陈洁老师通过展示教材范本、学生成果与书法精神内涵,让师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知。课程教学以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为核心教材范本,陈洁老师结合颜真卿“字如其人”的特点,解读其书法中蕴含的“志刚浩气、崇义尚道的孟子精神”与“精忠报国、浩气长存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临摹技法学习之外,更能感受书法背后的人格力量与文化精神。同时,现场展示的学生书法作品,看到了书法教学的实践成果,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核心环节,陈洁老师围绕“何为书法”与“书体演变”两大主题展开深度讲解。在“何为书法”部分,她从“字源说”“写心说”“神理说”“文化说”四个维度切入,总结出“中国书法,源于实用,成于艺术,聚于学识,归于文化”的核心特质。并通过宗白华《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中“节奏化了的自然”的表述,引导学生理解书法作为“反映生命的艺术”的深层价值。
课程进入“书体演变与汉字文化”环节时,以“文字游戏”为切入点,她首先抛出问题:“大家知道‘中国’一词最早出自哪里吗?”随后展示了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图片——这一记载“宅兹中国”字样的文物,正是“中国”一词目前已知的最早出处。通过“趣味文字游戏+专业知识讲解”的融合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
本次《楷书临摹与创作》示范交流课,通过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让“乐游于艺,与书为乐”的理念深入人心。课程的开展,既是青岛工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推进美育教学的重要实践,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弘扬注入了新活力,为后续书法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讯员:通识教育学院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