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省赛中,通识教育学院申报的《剪筑乡魂——胶州剪纸“三位一体”重构乡村文化生态圈的创新实践》与《陶火新生:非遗黑陶技艺的数字化设计与创新之路》两个项目,凭借独特的创新视角、扎实的实践成果和显著的社会价值,双双荣获省级铜奖。这充分展现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卓越成效。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激发参赛热情,11月12日下午,通识教育学院在2114语言科学实验室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经验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由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任建红主持,参赛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交流宝贵经验与心得。

分享会现场,22级汉语言专业的宋依林同学作为《陶火新生:非遗黑陶技艺的数字化设计与创新之路》项目负责人进行了经验分享。该项目聚焦本科生创意组黄河文化赛道,宋依林详细讲述了从选题、组队到研发、落实的全过程。她指出,自身项目的选题与国家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政策紧密相连,并且凸显了产品创新理念与独特优势。宋依林阐述了项目对于数字成像、建模以及材料分析和鉴定等核心技术的使用,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价值。
随后,23级汉语言专业的杨渝媛同学分享了《剪筑乡魂——胶州剪纸“三位一体”重构乡村文化生态圈的创新实践》项目经验。她详细介绍了项目分工、宣传推广及落地情况,并分享解读了具体的展示要求与评分规则。在PPT制作方面,杨渝媛提出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分析了胶州剪纸的特点、文化基因、政策背景和市场机遇。她指出自身项目的制作与构建数据库相配合,将设计理念与剪纸运用巧妙结合,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实现盈利,从而助力乡村振兴与就业。

两位学生分享结束后,任院长进行了精彩点评与补充。她充分肯定了两个项目所取得的成果,鼓励同学们积极申报黄河文化赛道和红旅赛道,以更好地契合时代发展需求。此外,任院长还提出了诸多实用建议,诸如PPT制作与项目内容的充实性、选题与国家政策的契合度、项目在获奖项目基础上深挖创新点以及善于运用AI技术辅助项目等,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袁蜜从指导老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国创赛与创新创业大赛的区别,分享了选题挖掘技巧以及与指导老师的沟通方法,鼓励同学们勇于尝试,积极投身科研创新。
最后,任院长再次鼓励同学们尽快明确选题,积极投入到科研创新项目中。此次经验分享会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让大家对国创赛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参赛热情和创新活力。相信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与悉心引导下,更多同学将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学院和学校的发展增添光彩。
(通讯员:通识教育学院 曹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