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正式公布,食品工程学院武瑞雪博士主持的“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金属有机框架的真菌毒素免标记检测技术研究”与宋海超博士主持的“长链非编码RNA-MSTRG.6018.2介导维氏气单胞菌感染致巨噬细胞焦亡的机制研究”两项科研项目成功获批立项,标志着学院在食品工程与生物医学交叉学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武瑞雪博士团队针对传统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存在的操作繁琐、成本高昂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刚柔并济”复合传感平台构建策略。该研究通过筛选高特异性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元件,结合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特性,融合多项前沿检测技术,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快速检测装置。这一研究不仅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其提出的协同传感理论更能够为智能检测材料的研发开辟新路径。
宋海超博士团队在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长链非编码RNA在病原-宿主相互作用中的调控网络,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与多组学分析,发现了调控巨噬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机制。该研究突破了传统抗生素治疗的局限性,为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其构建的三维调控模型为精准医疗时代的靶向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食品工程学院秉承“既立足食品安全检测、病原微生物防控等关系民生的现实需求,开展应用型技术攻关;又瞄准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深耕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发展战略。学院通过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组建青年科研攻坚团队,在食品生物安全领域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集群。此次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领域的双突破,正是学院长期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果体现。
随着项目的启动实施,学院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食品工程学院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发展前沿,在保障食品安全、病原微生物防治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通讯员:食品工程学院 徐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