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平理事长调研青岛工学院 共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

发布者:党委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11-10 浏览次数:

座谈会现场

李占军校长发言

于慧丽院长发言

胡志平理事长发言

11月6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胡志平到访青岛工学院,就高校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角色与使命开展专题调研。

实地调研:感受文化传播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在座谈会前,胡志平理事长在我校副校长李占军及相关学院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美育中心、社会工作馆、文创中心及商务外语学院语言实验中心,详细了解我校在促进通识教育、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方面的创新举措。胡志平对我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我校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办学基因的做法表示赞赏。

座谈交流:聚焦文化育人与服务国家战略

座谈会上,李占军重点介绍了我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战略。他指出,近年来学校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凭借独特区位优势,勇担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使命。李占军还结合黄河文化、青岛文化及三里河文化,阐述了我校如何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嵌入办学基因,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是我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与责任担当。”李占军强调。

专业转型:从文学研究到国际传播

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姜翠萍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与发展路径作了详细汇报。她表示,面对新时代需求,学院正积极推动专业 “由内向外”转型,即从专注于国内的文学研究,转向面向国际的语言文化传播。 “通过加强考研引导等措施,我们致力于为国家输送更多能胜任海外中文教学与文化推广工作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姜翠萍介绍道。

“走出去”实践:培养文化传播的青春使者

商务外语学院院长于慧丽从国际实践层面汇报了学院的探索与成果。她介绍,学院充分发挥语言与跨文化交流优势,不仅培养双语精、文化通的复合型人才,更积极组织并支持师生共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 于慧丽表示,这种“走出去”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在第一线锤炼教学能力,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青春使者,有效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与感染力。这种实践模式与我校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理念高度契合。

专家回应:期待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新机制

胡志平理事长对我校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和扎实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委会期待与我校加强合作,共同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项目实践等方面探索新机制。 胡志平强调,此类合作将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也是我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上合组织等国际合作大格局的具体体现。

未来展望:整合资源优化布局

本次调研交流为我校未来更好地服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指明了方向。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过本次交流,青岛工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使命与路径,未来将继续发挥学科特色和区位优势,创新文化育人机制,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通讯员:通识教育学院 袁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