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赴爱无疆公益慈善服务中心开展实践基地考察交流

发布者:党委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08-01 浏览次数:

近日,青岛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校外实践基地考察活动,前往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爱无疆公益慈善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晓燕、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程亚楠、知识产权专业负责人刘蕾、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主任宋文芳及专业教师陈春晓参与了本次考察,爱无疆公益慈善服务中心理事长孙松热情接待并全程陪同。

基地概况介绍,奠定合作基础

考察伊始,孙松理事长详细介绍了爱无疆公益慈善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核心业务及现有实践基地的运行情况。他重点阐述了机构在公益助邻、社区服务、慈善帮扶等领域的工作成果,尤其是公益助邻调解中心在化解邻里矛盾、促进社区和谐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双方后续探讨专业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场景参考。

聚焦人才培养,共话合作路径

在座谈交流环节,双方围绕 “校社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深入探讨。孙松理事长结合机构实际需求,介绍了当前公益服务领域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并就如何对接学生实习、制定实习生培养方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设想。

与会人员结合各专业特色,就合作方向达成多项共识,并明确了三大 “实践目标”:

共建案例库:依托爱无疆的实践项目,收集整理真实服务案例,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鲜活素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衔接。

推动人才反哺公益: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为机构的服务项目设计解决方案、优化服务流程,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为公益事业注入智力支持。

探索“公益+政府”合作模式:结合机构资源与高校研究优势,共同研究公益服务与政府购买服务的衔接机制,助力公益事业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深化专业融合,拓展合作维度

交流中,“专业融合”成为讨论的亮点。针对爱无疆公益助邻调解中心的工作特性,各方提出:社会工作专业可依托社区工作方法,协助开展调解组织培育、服务活动策划等工作;应用心理学专业能在心理疏导、情绪管理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提升调解效果;知识产权专业可围绕公益项目中的品牌建设、成果保护等问题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

这种多专业协同参与公益服务的模式,既贴合机构实际需求,也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

凝聚合作共识,展望未来发展

刘晓燕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爱无疆公益慈善服务中心的实践经验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此次考察为双方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学院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持续推动与爱无疆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等举措,实现校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本次考察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加深了学院对公益服务领域实践需求的了解,更为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推动多方在公益服务与人才培育领域实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通讯员: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晨)